
苏州的政策是楼市调控分化的标志,楼市要稳定就应打击炒房者
Q房网
2019-05-23 16:22

2019年,房产政策的大方向是“房住不炒”“稳房价”,过去几年炒房客的出现让房价暴涨,现在房产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在逐渐调控市场,让炒房客无处遁形。

2019年5月,苏州楼市迎来“史上最严调控”:苏州工业园区全域、高新区部分重点区域新房限售3年,苏州工业园区全域二手房限售5年。

限售意味着在限售期间内锁住流动性,即使市场有波动也不能兑现,对于炒房者这类看短期收益的群体而言属于定向打击,也可以给躁动的市场降温。笔者认为这是自4月19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“房住不炒”后,各地落实的一系列措施之一。但苏州的调控政策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,下面的内容会提到。

活跃-调控-降温-低迷-刺激活跃”循环周期

调控政策对于市场的降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。回顾全国各地2018年上半年陆续出台的调控政策,至下半年,“楼市入冬”、“救楼市”、“活下去”等词语成为了下半年的楼市热词。

而且今年楼市的开局也是惨淡的,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3.6%,直到3月份各城市成交环比才出现不同程度上涨,一线城市环比增幅较大,4月份的楼市也延续了3月份的活跃成交。笔者认为根源在于自去年年底以来,货币政策持续宽松,特别是春节后对于货币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升温叠加传统“金三银四”的地产销售旺季,使得两个月以来的楼市明显回温。

而楼市延续了两个月的活跃态势,也让高层觉得有必要降降火了。

所以就有了4月19日政治局会议重申“房住不炒”的基调,也有了各地陆续出台的新一轮调控政策。过去的一年多时间,楼市不知不觉又经历了一遍循环,“活跃-调控-降温-低迷-刺激活跃”的周期又走了一遍。

房住不炒,一切为了稳定

值得注意的是, “房住不炒”最早于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2017年至2018年7月,历次重要会议均反复重申该基调。然而,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休整,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,在2018年10月底和12月13日两次政治局会议都只字未提房地产,2019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再重申“房住不炒”。这段未提及“房住不炒”的几个月内,楼市出现了先抑后扬。

2016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是一以贯之的,即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和“因城施策”的调控方针。但由于2018年三季度前,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楼市普遍偏热,“因城施策”对于多数城市而言更多体现为“逐步收紧”。2019年开始,我们认为“因城施策”和“一城一策”可能才第一次体现出其真正蕴含的意义,即防止楼市大起和大落,且稳定房价。甚至出现了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政策方向截然相反的情况,苏州有意思的政策就在这里。

笔者认为对于市场较差的城市进行“托底”(如:呼和浩特让符合条件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半价买房),同时对过火的城市进行预期管理(如:长沙对二套房加征契税),是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思路。

为什么总是周期循环?

    政府为什么在楼市刚刚活跃就要着急调控降温?而在去年三四季度楼市低迷的时候没有大动作?笔者大胆猜测,就是去年较为低迷的时刻是政府比较满意的,所以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楼市。正好笔者也看到一个数据,这个数据的来源是世邦魏理仕(CBRE),该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综合性地产咨询服务公司,也是首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公司。

    众所周知,房价与当地的经济是紧密联系的。2018年纽约的GDP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一(东京与纽约相当),约10000亿美元。中国GDP第一的城市一直是上海,2018年约4851亿美元。上海GDP不到纽约的一半,房价却超过纽约。即便把经济增长预期、人口、土地面积和住房制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,笔者都有理由认为上海的房价没有纽约房价健康。

    当然,有人会提出质疑说2018年香港的GDP都被深圳超过了,但香港的房价一直全球最高!是的,笔者认为就是因为这一点,导致香港的房价在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幅下跌,其波动之剧烈,动辄10%以上的下跌幅度让很多人深受楼市周期的伤害,导致香港整个经济也不稳定。下图摘自恒大研究院《高房价之困—香港住房制度反思》的报告:

 炒房者必须打击

从整体国家稳定的角度,我们不难理解政府的意图。可以说,未来只要楼市开始热起来,新的政策调控就会来。限售政策是对炒房客最有效的打击,但对于居住刚需而言,限售政策并不影响“房子是用来住的”定位。

2016年底提出的“房住不炒”真的不止是说说而已,楼市的稳定是国家的长期目标。是为了不重现当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和香港楼市的大幅波动,也是为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,更是为了国家的富强。在中美贸易战过程扑朔迷离的今天,中国经济要苦练内功,必须先打击炒房者!


扫码下载Q房网APP
扫码上方二维码,随时查看最新房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