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2018年年报的密集期,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销售金额TOP10的房企中已有大半公布了2018年的经营业绩。龙头房企在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均取得了靓丽的成绩。
销售和收入持续增长
作为行业的绝对龙头TOP3,恒大、万科和碧桂园也已经公布了2018年年报。其中的关键经营信息透露着行业大佬对行业的看法,下面逐一道来。
作为曾经的行业老大,万科依旧稳健前行,而恒大和碧桂园的增长速度依旧犀利!但细心的朋友看到上面的数据可能会问两个问题:1.为何碧桂园的销售金额与其他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相差巨大?2.为何三家龙头公司的销售金额与营业收入都不符?
先来看第一个问题。早在2018年年底,中指院就发布了2018年房地产企业销售额排行榜,该榜单上的万科销售金额6067亿元,与万科公布的年报金额基本相符;但榜单老大碧桂园7146亿元的数字与年报公布的5018.8亿元相距甚大,恒大的销售额也与年报有300亿元左右的出入。
碧桂园年报里的原文是这样的:去年集团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5018.8亿元,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5416万平方米,增速分别为31.25%和23.06%。这里的关键在“权益合同”四个字。一般在统计房企销售金额时,有流量金额和权益金额两个标准,流量金额是指房企参与开发建设项目的总销售额,但由于现在很多地产项目是由两家甚至多家开发商合作开发的,因此如果各家房企分别统计流量金额,则会出现销售金额重复叠加的情况,但权益金额只计算房企在多方开发的项目中所占的权益份额,因此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销售业绩水平。
第二个问题则涉及会计准则和公司经营范围了。其中的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的确认条件有一条为:“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,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。”由于我国目前对商品房是预售制度,房企一般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购房人,由购房人预先支付房款,房企收到这部分房款只能归属于预收账款而不是收入项里。所以,在结算交房的那一刻才属于“没有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”,在会计上最终确认为收入。
经营范围的口径问题更容易理解,像恒大还有诸如文化旅游、健康养生、新能源汽车等非地产业务收入。
毛利持续回升
近3年来,碧桂园和万科的毛利率企稳回升。除了控制了拿地成本之外,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在近3年依然小幅走高也是支撑因素,这还是在政策调控持续收紧的情况下。考虑到结算交房滞后于销售,2019年房企的毛利率可能延续小幅走高的趋势。
龙头房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
市场份额方面,2018年万科在全国商品房市场的份额上升至4.05%,2017年这一数字为3.96%。行业集中度近几年持续提升已经是共识了,在3月26日的2018年度业绩发布会上,万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祝九胜表示,“随着集中度上升,这个行业里面既有机会,也有挑战。全球的经验,单一开发商的市占率最高会到6%-8%。”目前国内的行业龙头市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。
住宅占比仍是大头,转型仍需时间
在万科2018年全部营业收入中,来自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收入比例为 95.6%,收入为2846.2亿元。所销售的产品中,住宅占比 84.9%,商办占比 11.5%,其它配套占比 3.6%。
万科坚持“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”战略,收敛聚焦,不断巩固和提升基本盘。虽然万科一直对外宣称转型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,但住宅业务仍然是万科的基本盘,只有巩固提升住宅才能为万科的转型提供时间和空间。在业绩说明会上,万科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朱旭也表示,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内容供应和空间服务,但企业转型并非易事。
所以,2019年万科预计新开工面积3609万平方米,预计项目竣工面积3076.6万平方米。2019年万科的竣工面积持续走高,新开工面积萎缩至2017年的水平。从这两个指标的一增一减,也可以看出行业龙头在转型过程中是缓慢的。
土地储备持续增长
万科对住宅业务的巩固提升,从其拿地的节奏也可以看出端倪。2018年新增土地储备依然在增长,公司无论是拿地数量还是拿地面积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。从万科的拿地节奏也可以推断出郁亮所说的“白银时代”可不只是短短几年而已。
综合以上5个指标看,虽然去年万科“活下去”的呐喊言犹在耳,但是行业龙头公司在行业入秋的2019年其实过得依然滋润。而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行业未来,也是在保证原有地产业务增长的基础上,去不断探索转型的方向。
而作为开发商转型的方向之一,长租公寓业务也在稳步推进中。万科“泊寓”目前覆盖 35 个主要城市,累计开业超过 6 万间,开业 6 个月以上项目的平均出租率约 9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