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,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、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、市政府派出机构。
12 月 16 日,调整后的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。
这意味着,成立于2011年的“深汕特别合作区”,从“深圳汕尾共管”正式变成了“深圳全面主导”,真正意义上的从广东省变成了深圳的第“10+1”区(深圳10个区和新区+深汕特别合作区)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机制调整
下面为大家梳理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7年以来,经历的多次体制机制调整:
上图来源: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官网由Q房网数据研究中心整理
深圳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空间不足。数据显示,深圳的全市面积为1997.27平方公里。同为一线城市,深圳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,或上海、广州的三分之一。
早在2005年,深圳市即将全市陆地总面积50%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,共计974.5平方公里,目前深圳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900平方公里,这也意味着,深圳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。并且深圳城镇化已达到100%,无县可扩,缺地,成为深圳最大的瓶颈所在。
昨天,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,这也意味着,深圳将增加了468.3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供深圳使用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理位置
合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,地处珠三角平原和潮汕平原之间,西、北部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,东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,南临红海湾,是粤东通往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。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、小漠、鲘门、赤石四镇,总面积468.3平方公里,包括农用地407.52平方公里,未利用地13.55平方公里,建设用地47.23平方公里。其中,可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,海岸线长42.5公里,区内常住人口为7.65万人。
深汕高速、 324国道、厦深铁路、建设中的广汕铁路、潮莞高速和中远期规划建设的深汕城际轨道均贯穿境内。从深汕特别区驱车至深圳市中心区约1 个半小时、盐田港约45分钟、巽寮湾国际休闲度假区和小径湾海滩度假区约30分钟。
深汕合作区产业发展
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标高质量发展,坚决摒弃低端落后产能,坚持重大项目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、规模集聚项目“三个优先”,着力引进先进通讯设备等细分行业,推动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。深汕特别合作区以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、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带动,着力发展一批国内一流的战略新兴产业,目前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、大数据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几大集群。截至目前,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67个,其中竣工投产13个,主体施工31个,桩基建设4个。
深汕合作区政府支持
现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,深圳市财政投入已达70亿元,撬动各类投资达到1200亿元,产业集聚开始形成,基础设施逐步推进,城市骨架初见雏型。
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的意义:
1、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揭牌,不只是拓展了深圳的发展空间,它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探索,以优质资源的区域带动相对落后区域的发展,为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,为不同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、资源互补、要素互补探路。
2、 深圳要进一步拓展空间,除了继续填海、陆地整备外,深汕特别合作区使深圳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区域融合,增加了土地储备资源。
3、 把深汕合作区交给深圳主导,变成深圳的“第10+1区”,让深圳在“带动广东发展”上发挥更大作用,未来深圳将会加大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投入,深圳已经宣布将修建连接合作区的专线高铁、地铁、高速公路,这会让汕尾受益,带动汕尾及周边城市的发展。